暮秋含霜之际,结伴游览于九华后山的九子岩。下了大巴便是双溪寺,因寺前两条溪泉在此汇合,故名“双溪”,匆匆领略后,坐缆车缓缓上行,视野也渐渐开阔,山下的寺庙、村庄、河流依次呈现,都掩隐在秋的氛围中,远处的群山在飘渺的薄雾中隐约起错落的轮廓。下了缆车就到达九子岩的主峰,山势巍峨延绵,如同巨龙盘踞,两山收窄之处系一片莹莹水光,目之所及,重重叠叠的山林,一经秋的涂抹,便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从岩顶一直铺展至山下。

揣着欣奇,行走于岩石铺就的山道,一片葱笼的修竹引来伙伴的尖叫,细看脚下的石阶有苔藓盎然,石面落叶轻拂,斑驳而沉静,愈显九华年深岁久,古朴幽远。沿石阶而上,一块巨岩迎面而立,通体红褐,正中镶嵌着“玉液龙珠”金色大字分外醒目,友友打卡拍照;别有意思的是,在巨石身后,安放着望远设备,临镜而视,远处的山峦几乎碰着鼻尖了,秋的景象愈发强烈而逼迫。

一路贪恋,身处群山环绕,雾气氤氲,不由得胸臆辽阔,心怀高远;逶迤山中,路陡崎岖,蜿蜒回转;沿路苍松翠竹间不时有怪石狰狞,灌木荆棘横生之隙有秋阳朗照,叶落无声,静谧异常。不觉到达九子岩,它是一块巨石半悬于山间,四环向背,状若九子团聚,其左前方的九子峰更像九个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。据传当年的九华山就叫九子山。

俯瞰山下,满目璀灿中匀和着土黄嫩黄和陀红紫红与藏青翠绿等等,大自然似乎格外青睐这片土地,把它所有的色调色系全息般巧妙而精致地挥洒在这儿,使得山下金黄的稻田、土黄的禅寺、白墙黑瓦的民居烟火味更加浓烈。转过身来,是一片开阔的盆地,四周翠竹挺拔,枝条舒展,如一道绿色的屏障,这儿有终年流淌的清泉,有阵阵清香的茶园,刻有“地藏王第一修行处”的巨大磐石,有地藏王坐骑谛听的塔陵,有地藏王亲手栽植的千年红枫和榆树。相传,这里是唐金乔觉最先参修佛学的地方,也是九华历代高僧大德修行参禅的地方;难怪这般的幽静、这样的醉人、又是如此的通透!

游人不多,一时聚集起来,纷纷涌入与陡窄石梯相连的下行洞中,经打听,才知道这是地藏洞,传说经这洞中水滴清洗脸部,使人耳聪目明,智慧超常;众人掬水饮濯,预兆灵光永续;这时,阳光穿透林木洒落池面,光影荡漾岩壁,若慢弦轻弹,不禁心境开朗。出了洞口,按路牌指引来到华严禅寺,它卧居山坳,背山面池,右手临溪,三面葱郁竹林环坡,庙宇依山转角,正殿内供三世佛,左右偏殿供地藏文殊,殿前青烟缭绕。这儿的路牌多为中英韩语种,乃金乔觉和尚为高丽王子,每年韩国信众络绎不绝。

回程准备乘坐缆车,又觉得仍未尽兴,期待美景在路上,于是选择步行下山,便从盆地攀着石阶一路向上,眼前跌宕起伏的九子岩静如处子,远方巍峨挺拔的天华峰、形象逼真的笔架峰、扑朔迷离的青峭湾、一泓似练的将军湖、飞壁吐玉的七布泉……宛如颗颗珍珠翡翠闪光夺目!就这样悄悄地贴近她,手拨云雾秋色渐开,为她的清新脱俗和浓情淡襟而陶醉,为她的神秘与光华而魂牵梦绕。这时,我顿悟于九华之巅,沐浴于神雨仙风,倍觉神清气爽,那些曾经名山大川的风云涌动,却从未有这般的明晰开悟,九华不愧为佛教圣地,聚千年道行之力,于冥冥之中在不经意间将众生一一点化。

下山是艰难的,这些石梯无论高度还是宽度都不一致,有的石板年代久远还不时晃动,且崎岖陡峭,脚下深浅不实,艰涩难行,每进辄退,时而担心堕滑,不免胆寒;有的折枝为杖,探查撑拄,有的抓持灌木棘根,或攀援岩隙,或是下蹲而行,专注向路,心无旁骛,一路翻山下谷,左转右圜,经过问心、谁为知己等巨石,稍作逗留。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我们不必拘泥于晨钟暮鼓,而应抱朴守真扪心自问,不必强询谁为知己,而应闲事山林,知己为邻,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!那心平气净,落雪听禅,又是怎样的境界?其实我们每天都处于修悟自己的过程,繁华美景,一如风烟,弱水三千,只取瓢饮,动之从容,静之优雅,良德善心者,才会越走越远。

行至半山,俯瞰山脚,那染尽秋色的层层山林,那仙气萦绕的漫漫香雾,那安逸宁静的点点村落,那沉默不言的座座寺庙,都在用秋的语言诉说着春的美妙,夏的茂盛,冬的凋零。行走中,被这些千篇一律寺庙外墙的黄色所纠结,思索良久,才有了答案——黄色代表大地,大地生万物,又生生不息,“安忍不动如大地,静虑深密如秘藏”,因此九华山的黄墙更具特别意义。这时脚下生劲,快步走进大兴殿,这是九华山继金地藏、百岁宫无暇和尚之后的第三尊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尊肉身菩萨;他的名言好人好自己,坏人坏自己,直白浅显;他的“三空”之说,更符合现代人追求的空杯心态。殿前广场比较安静,我坐在木櫈之上,微闭双眼,贪婪地吮吸着山间独有的馨香和一丝甘甜的空气,耳畔传来山泉的流动和佛乐的轻奏,这个时候,只感觉身轻心空,只想就这样坐下去、听下去、品下去……

大巴沿着如丝带般轻拢着山腰的道路下行,于群山环绕、树木苍郁中将军湖渐渐呈现。沿湖边向北可以看到一尊酷似抬首远眺将军的巨石,相传康熙年间,一位白姓将军率部路过此处,面对千峰竞秀,万崖争奇,绿树成荫的奇异景色赞叹不已,挥笔写下“风景华山”,这四个字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剥蚀,字体早已脱落,但那刚劲有力的字迹仍隐约可,几多风雨,这座如将军般昂首耸立的石像一直镇守在湖边。

信步河床,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疼,我不也相信这是声名显赫的将军湖,倒是像羸弱哀叹的士兵溪,我不相信这是当年波光粼粼,水鸟成群,竹筏悠悠的青阳人民水源之处,我惊讶于曾经湖光山色相映、空气淡淡氤氲着水雾的湖面,成了眼前这遍地荒草、沙石成堆、湖水萎缩的小池塘,干涸的河床上,不时有九华山的泉水往中央底洼处汇聚,这溪水时断时续,有的还残留着血色的印记。试问,面对久旱,为何不见九华诸佛的甘霖?举目九子岩,诸峰罗列,神佛静默,哦,九华的佛光难道只能守持禅意、空灵与虚无?见苍生苦厄岂能莆坐静修,无动于衷吗?既然拥有九子岩的绵绵青山,也应还其将军湖的浩瀚之秋水,既然广受子民之香火与膜拜,就应帮助众生普渡苦难;这时,我听不见佛音,只有水鸟的鸣。于是“我问佛: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?佛曰:这是一个婆娑世界,婆娑即遗憾。没有遗憾,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”;但愿佛法无边,能还原这浩的湖泊。

有风吹过,这是将军湖的风吗?这是湖泊的呼吸,也是河滩的呻吟,它虽然干涸枯萎,但它生命仍在且内心旋律清亮,这是秋风拂过村庄的吟唱,是湖面激起阵阵浪花的呼唤,也是群峰簇拥着九子的嬉闹,连同蛰伏在秋光里明清风格的民居、依稀可辨的古窑址、荒废厚重的徽商古道,或密集、或星落,无不透着徽风皖韵,浸润着九华的佛光灵气,连同注入将军湖的溪水一道,不舍昼夜。是的,即使这是即将枯竭的湖泊,我们仍然得记住它,因为湖泊是我们生命的源头。

移步上车,车内比较安静,一天的行程结束了;伴随着点点清冷,陪伴我们的秋,也走到了尽头。晚秋的风,翻阅着生命的心事,寒秋的光,染透了时光的笑容,暮秋的雨,滋润了山水的灵魂。此时,窗外秋叶正飘零,在风中缓缓讲诉着陈年旧事,不悲不喜;我们的内心也在沿着时光的脉络,诵读年华老去的辞章,拈花一笑。

近来杂事较多,无暇伏案,但因九子岩的秀美与将军湖的苍凉,时时萦绕心头,所以匆匆写下这些文字,聊以纪念